从去年至今,无缝管业陷入了一种“去产能焦虑”之中。今年一季度,钢价疯涨氛围下带动一批钢企复产,以建龙无缝管为代表的一批大小钢厂重燃高炉,将产能和库存又逐步推向高位。其中,5月份粗钢日均产量234万吨,创出历史新高。一时间,无缝管去产能之路更加道阻且长。从市场化去产能的角度来看,记者采访的多位业界人士达成的共识是,企业只有在真正长期亏损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去产能。有业内人士指出,按照经验,当钢企在连续2到3个月吨钢亏损200至300元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关停高炉。
而上半年的回暖行情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企业主动淘汰产能、退出市场的进程。事实上,无缝管去产能阻力重重的背后折射出经济学上著名的“囚徒困境”理论:尽管几乎所有无缝管企业都明白只有一起去产能才能救这个行业,但很多时候企业都希望别人先减产,自己则是坚持到 的那一家。这正反映了个人的 选择有时并非团体的 选择。事实上,劳动生产率低、经营效率不足是早一批建立的无缝管集团的通病。在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无缝管工业作贡献时,它们也背负了特殊国情和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历史负担。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对影响后期无缝管市场走势的不确定因素仍需要重视和关注,这些不确定因素主要体现在:一是宏观政策控制的效应显现,对上下游的影响,波及无缝管市场。从严从紧的货币政策,犹如悬在市场上方一的把利刃。如自6月20日起,商业银行再度上缴存款准备金,已上调至历史高位,对市场的影响已从量变达到质变,“钱荒”在银行体系以及企业之间均在蔓延。在内外部通胀压力依然较大的背景下,货币紧缩力度短期内难以出现实质性的放松,央行后续政策仍将紧缩,准备金和加息等货币政策都有继续使用的可能。
由此,“钱荒”将使无缝管的上游生产企业和下游终端用户以及中端的钢材流通企业都将带来直接影响,尤其是下游终端用户和钢贸商面临“融资难度大,融资成本高,资金更紧张”严峻形势,使无缝管的需求将减少,无疑削弱了价格上涨的支撑动力。二是进入盛夏高温季节,“电荒”的实质性效应显现,对无缝管市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7月份正值高温,电力供应日趋紧张,“电荒”的冲击,直接波及耗电大户的钢铁企业,限电将是首当其冲,一批中小型的钢管生产企业或将因限电而停产、减产,钢管的供给减少,有利于缓解供需矛盾。
从供给侧发力拓展市场,可从治理和创新两个方面推进。 严格规范市场秩序,重点整治非法、违规钢材产品供应,为合规产品腾出市场空间。近年来,我国对无缝管市场加大了整治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依然存在非法、违规现象。非法现象没有被杜绝,一些不具备资格的企业仍可非法生产;税收、环保、用工监管存在漏洞,少数钢企为降低生产成本而采取偷漏税、偷排放、将工业固体污染转为气体污染、降低用工标准等违规手段。市场秩序不规范导致生产违规、质量违规、纳税违规的“三违产品”依然能够销往市场,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原则,挤占了正规企业合格产品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市场治理的基本思路:杜绝地方政府对统计外无缝管产品的“不作为”,以完善生产监管和严格规范上游无缝管生产加工、下游建材应用标准为重点,沿产业链多环节治理,让不合规无缝管产能、不合格钢材产品没有市场空间。 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核心找准无缝管行业供应短板,引导供需开展合作模式创新,提升高质、高效钢材的国内、国际供应能力。此轮无缝管产能过剩也具有结构性过剩特征,技术含量较高的特殊钢市场供应短缺,很多应用于特殊领域、专业领域,具有耐高压、耐高温、耐低温、抗腐蚀、轻量化等功能的合金钢仍然以进口为主。
从国际市场看,我国出口的钢材主要是“大路货”,钢企出口的模式特点是“大规模供应、低价格制胜”。产品能够迅速抢占国际市场主要源于价格优势,品质能够满足当地市场的基本要求,但在质量、品种或服务方面缺乏独特优势。而且,由于技术含量不高,国内供应充足,同质化竞争不可避免。 综合分析,我国无缝管行业的供给侧存在技术短板:在很多特殊领域、专用领域存在技术短缺或空白;行业的传统思维是规模导向,大型钢企不注重规模小、门槛高的高精尖细分领域,形不成差异化发展,造成了产能结构性过剩的局面;在短缺环境下形成的客户服务意识不强,产品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不足,很容易被同类产品替代,再加上上游钢企之间竞争激烈,上游与下游客户之间也难以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
中国无缝管网表示,无缝管上周国内钢市需求仍未实质启动,全国钢材库存继续大幅攀升,不过目前的库存水平较去年同期仍降低179%,市场库存主要集中在无缝管以及大代理商手中,中小贸易商库存量普遍不多。无缝管随着元宵节后工地开工的增多,终端需求将逐步释放,3月份以后国内钢市库存将有望转入下降通道。资金面上,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创下51万亿的历史新高,社会融资规模也达到了创纪录的42万亿,显示央行货币政策也在加速宽松。